教体局回应-50名小学生-集体不上课
江西南昌一小学因班内转入“特殊学生”引家长担忧,约50名学生集体不上课以示抗议。教体局回应已介入协调,学校推进评估、安置与课堂秩序恢复,事件聚焦融合教育与班级管理平衡。
章滢
时间线与核心信息回放 地点人物起因结果
地点在南昌一所小学,人物由三方组成:转入的特殊学生、同班50名学生及其家长、学校与当地教体局。起因是该生在课堂中频繁走动、喊叫,影响授课与同学学习。家长以“让孩子暂不上课”的方式表达诉求,希望学校提供更明确的安置与支持。 结果是舆情发酵后,教体局表示已知晓并“正在积极处理”,学校启动评估程序与临时分流预案,承诺在保障该生受教权的同时迅速恢复班级教学秩序。

课堂为何被“打断” 从个别需求到班级管理的裂缝
一名需要特殊支持的学生进入常态班,若缺少个别化教学计划与课堂协助,班级管理压力会瞬间拉满。老师既要抓主线进度,又要随时安抚与引导,时间与精力被撕扯,学习秩序自然摇摆。 问题的本质不是“接纳与否”,而是“如何接纳”。没有科学评估、资源教师、随班辅助与危机预案的融合,只会把“好心”变成“无力”,最后让所有孩子都被动。
家长的担忧与学校的作业 透明沟通是第一课
家长担心的不止成绩,还有安全与秩序感:孩子是否被打断太频繁、是否存在推搡风险、课程目标是否还能达成。学校的“作业”是把计划说清楚:本周怎么上、下周怎么评估、何时复课、谁来负责。 一纸公开的时间表胜过十条安抚话术。把评估机构、干预频次、课堂陪读时段、心理老师接入方式写成可查清单,让家长知道“此刻在做什么、下步做什么、最晚什么时候恢复常态”。
融合教育不是“口号工程” 资源与制度要跟上
成熟做法通常包含四件套:入校前多学科评估、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双轨制、专职助教或影子老师、突发行为干预流程去刺激、低唤醒、安置区。对课堂而言,明确“可接受行为”“离席上限”“提示层级”是硬规矩。 同时,学校需要班级层面的“弹性节奏”:把易受影响的科目安排在干预资源最充足的时段,必要时拆分任务、缩短口头输出、增加操作性活动,尽量把扰动降到可控范围,让学习不再被情绪牵引。
教体局如何“积极处理” 三步走才是正解
第一步,事实核查与风险评估:看监控、访谈老师与家长、复盘课堂事件频率与严重度,给出书面结论。第二步,资源到位与临时安置:尽快落实助教名额或跨校支援,短期以资源教室分段授课稳住局面。第三步,复课路线图:明确时间点、达标标准、家校沟通节律与反馈窗口,必要时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驻校指导,形成“可执行的常态化方案”。 只有把“积极处理”变成“可追踪的时间轴”,舆论才能降温,班级才能尽快回归正轨,特殊学生也能在支持下学习与成长。
有黑子网用户评论得直白:真正的公平,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适的方式里学习。